读《穆斯林的葬礼》

读《穆斯林的葬礼》

身边有这样一个姑娘,皮肤白皙,面容清秀,身材高挑,有一个美丽的名字――雪儿!是我四十多个孩子中的一个!一年级进来就受同学们的喜爱,大家都叫她雪儿姐姐,包括我。但是她很少参加班级的活动,野炊聚餐,甚至文艺汇演时,她也从不在食堂吃饭,春游秋游她也不吃别人给的便当?。

即便如此,她的父亲有一次忧心忡忡地对我说:我们是回族人,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禁忌,但是在天台,我真的很担心孩子的成长环境!我天真地以为她们就是不吃猪肉而已,这又有何难?我们天台还有很多吃素的,吃淡的,坚持了一辈子,所以我当时只是礼貌地点头,表示理解他们的信仰和禁忌。

近日读完《穆斯林的葬礼》,几次热泪盈眶。这是这个禁忌严格的民族,除了饮食,还有婚丧嫁娶,乃至语言,都有自己的坚持。倔强,清冷,不卑不亢,如同沙漠里的胡杨林,他们团结在一起,不管身份地位,不管收入住所,只要一句“安塞俩目而来坤”,便能倾囊相助,共渡难关!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血统,他们知道这个血统人数不多,更需要抱团取暖!

关于内容,梁亦清琢璞成玉,韩子奇视玉如命,梁冰玉自爱自强,新月纯洁无瑕,楚雁潮重情重义……只有一点,无论他们的命运起起落落,都只是一个时代的必然结果。书本是从清末开始落笔,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结束。跨越的时代越久,越是感觉到,人在这大潮中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,不过是时代的选择罢了。

霍达的文笔初初读来,和现今许多都市小说的感觉差不多,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,也许就是一些诗词歌赋的引用,显得更加文绉绉一些。但是也无非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,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表达悲伤,小提琴《梁祝》贯穿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,《哈姆雷特》的话剧激荡着两代人的大学生活,拜伦的爱情诗朗诵成为互诉衷肠的道路,还有鲁迅的《故事新编》……这些意象,都是某种情绪或形象最典型的代表!大量使用,倒有堆砌之嫌。

临睡前细细咂摸,那么,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呢?应该是它的结构布局。韩子奇和韩新月的故事穿插叙述,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四处流浪,拜师学艺,最终成为一代玉王,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的女孩,发奋图强,考上北大,在未名湖畔苦练英语。

两条线交织进行,普通电影中的蒙太奇,一忽儿是老北平的京韵京腔,一忽儿是新北京的阶级斗争。看过一半才知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,把父亲和女儿作为两条线同时推进,当我们正在为女儿的逐渐恶化的病情担忧的时候,又把镜头切换至炮火轰炸下的伦敦,讲述一下父亲与梁冰玉共患难的情景。读者的心一忽儿担心新月,一忽儿又忧心君壁,欲罢不能!傍晚快要时还有三分之一未读,竟提着一口气全部读完,倒像史湘云和黛玉赏月连句时的感受:哪里是在读书,倒是在抢命呢!

秋风起,花正好,书可读!

作者:漠漠

漠漠说

和小悠聊巴黎圣母院

2017-9-2 9:34:44

漠漠说

又教查字典 和孩子一起走过所有的学习细节

2017-9-30 10:50:51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