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用书签,让预测真实发生–以《淘气包埃米尔》为例

巧用书签,让预测真实发生--以《淘气包埃米尔》为例

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的是预测能力的培养。一共三篇课文,分别是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、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》,还有《不会叫的狗》。其中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作为范例,不但有课文内容,而且以旁批的方式提示孩子们可以这样进行预测,可以说是个典型例子,需要精读精讲。而后边两篇课文呢,则是略读课文,在学习了第一篇之后可以放手学习。

然而,经过三篇课文的学习,预测能力培养的任务就完成了吗?显然不是,学生的预测能力不是从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才开始有的,也不会在《不会叫的狗》之后就结束。预测是一种本能,但凡阅读活动一开始,预测就如影随形,不召即来。这个单元的学习,只是让孩子们跳出预测本身来看待“预测”,分析我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预测的,还可以在那些地方进行预测,说清楚预测的依据是什么……有点类似于心理学的自我剖析,不但知道这样的学习方式,进一步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运行机制。

在我执教了县里公开课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后,收到了市里的通知,希望我上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,内容自定,指向“预测”。在我之前有三个老师分别上教材里的三篇课文,根据教材编排的顺序,我是第4个上课。

我看了很多儿童故事,最终选择了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·林格伦的《淘气包埃米尔》,根据其中一个章节改编成了《埃米尔和汤罐儿》。学习的目的有二:一是检测孩子们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,预测的习惯是否养成,预测的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,并对“预测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。二是希望能够促使孩子们从课内走向课外,从一篇走向一本,甚至是一个系列。我选择这本书除了它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所写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我希望这是一篇没有人读过的文章,这样才能够方便我们一起学习。

改编后的内容是:埃米尔一家人喝汤,埃米尔把头伸进汤罐儿里拔不出来,中间尝试种种办法把罐子弄出来,未果。最后埃米尔头戴汤罐儿在医生的诊室里鞠躬,一不小心撞裂汤罐得到解脱。第一次上课,为了保持神秘感,文章是不打印给孩子们的,只出现在PPT上,以打字机的方式分段出现,全班一起默读,读一段预测一段,老师点评,最后推荐整本书。

课上完了,师傅点评:“你只是再上了一课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,这样的课适合给第一课没上落实的班级再上一次,让他们了解预测可以从哪些地方开始,可以进行怎样的预测,分享预测的结果。没有完成我们这个课的定位任务。”

第二稿,内容没有变化,但是我把文字在打印出来,制作成小人书的形式,每页两三段文字,正反面打印,共有6页,装订起来,每人一本。我想,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,我们不能为了“预测”能力的形成而把报纸折起来读,或者把文章的结尾用纸盖住,进行一番预测,然后再翻开来看吧?这肯定不是一种自然的阅读方式。所以我在文字编排上也遵循书本文字排列的自然规律,有时候分页的地方正好是进行预测的地方,有时候只是正常换页,当然故事的结尾我也模仿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》,给的是一串省略号。我为自己的金点子沾沾自喜。课堂上大家一起先阅读,后交流,畅所欲言。

课上完了,师傅说:“这次你不是再上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,而是又上了一课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》。多教了一篇略读课文的感觉。我们要的是一个总结提升,不是一个补充说明。”

我很痛苦,觉得江郎才尽,备受折磨。我知道,课堂上如果完全放手将资料给了孩子们,就无法掌握他们的阅读第一感觉。这种感觉,只有在第一次接触阅读文本的时候才会产生,当我们第二次去读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第一次阅读时候的感觉。就像我们看剧,已经知道了结局,那么中间女主几次逢凶,我们都不会担心,只会跳戏,冷眼旁观。那么怎么办?我想啊想,想啊想…

周末在家打扫书柜,从女儿的书本中掉下了一张书签,那是学校自制的书签,奖励给爱阅读的孩子的。我突然开窍了……

到温岭太平小学上课的那一天,我带上了学校的精美书签,还有忐忑不安的心,走上了讲台。以下是我的课堂实录片段:

师:同学们,初次见面,我想送你们一份礼物,看看这份礼物,预测一下我是谁?

生:你是天台始丰街道中心小学的老师。

师:你是怎么知道的?

生:我看到书签上有字,还有学校的教学楼,应该是你们学校吧!

师:真厉害!看来你的预测本领学得不错,能够从文字和图画中提取信息进行预测。

师: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预测的本领,一起走进一个故事——埃米尔和汤罐儿(板书课题,读题正音、学生预测、教师点评)

师:同学们,我们的眼睛总是走得飞快,我们的脑子却需要慢慢思考,所以,阅读时让我们放慢眼睛的速度,等等我们的脑子。一边默读一边预测,在灵光一现的时候,请大胆举手,让老师停下来等等你。只要你喊停,我就暂停播放,把你预测的内容记在心里,把这美好的一刻记住,等一下我们分享。请大家看文章(老师播放ppt,文字被书签盖着,书签慢慢下移,文字一行行呈现。不时有孩子举手,老师就停下来,静静等待。到第三页,请孩子们用我送给他们的书签盖住手中的自制书,运用刚才的方式,慢慢看,慢慢想,把预测的内容记在心里。6页的文字,我们大概看了十来分钟。听课的老师也都仰着头看着大屏幕,没有一个人说话,都沉浸在故事里,整个课堂安静而美好。)

后来的交流活动,我采取的是分块反馈的方式,在相同的地方进行预测的同学全体起立,指名一个回答,凡是预测结果与刚才的孩子一样的请坐下,不同预测结果的继续交流。教师适时点评,最后形成板书。孩子们知道了预测点可以有这些:题目处、故事开头处、分段处、出现新的人物处、人物对话处等等。而预测的依据则可以是文字、图画、生活经验……

课上完了,温岭市教研员徐秀春老师说:“课上得真不错!”我心里乐开了花。师傅说:“这个课才是我们要的课。定位准确,方法恰当。你是怎么想到用书签的?真是一个好主意。”

我想,阅读时候需要翻页是自然正常的阅读方式,所以我要用自制书签;读读停停想想是自然正常的阅读习惯,所以我要提醒他们让眼睛等等脑子;使用书签是自然正常的生活习惯,所以我要送他们书签并让他们用书签遮盖保持对文字陌生感。课堂不能脱离生活实际,越是接近孩子的真实阅读情况,我们的阅读指导才能真实地对他今后的阅读产生影响。那珍贵的“第一感”也就这样得来全不费工夫。至于今后他们会不会非要借助书签才能进行预测,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反复训练才能实现最终的“断奶”喽!

作者:漠漠

漠漠说

起因无法改变,但结果可以

2019-6-14 19:06:14

漠漠说
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

2019-6-16 20:58:33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